教育 educatio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江西:古老赣剧觅得年轻知音,弘扬传播赣剧文化

乡村振兴

江西上高:乡村旅游刮起“治愈风” 江西上高:乡村旅游刮起“治愈风”

近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镇渡乡,总能看到不少游人,他们或坐在河边垂钓、野餐,来上当下最时兴的“围...

  • 江西龙南:景村融合走好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路

    旗袍主题的花漾年华民宿,温情主题的栖一树民宿,客家主题的逗一晚民宿……日前,记者走进江西省龙南市里仁镇正桂村,发现这里有着10家风格迥异的民宿,每家民宿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近年来,龙南市里仁镇坚持将村庄...

  • 江西大余:红色名村展新颜 遍地种满“振兴花”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是红色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同时也是江西第一批省级红色名村。随着春节临近,这个红色村落也开始热闹起来了,当地举办“赏梅·迎春”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梅花、购年货、...

  • 江西遂川:创新种养模式 经济收益倍增

    2023年1月18日,天气晴好,江西省吉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遂川县雩田镇东皋村,双发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老总马文平穿着蓝色工装,正从羊圈走出来,兔年春节,他和妻子放弃回黑龙江过年,陪伴着心爱的山羊,青翠的...

  • 江西瑞金: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从“模范武阳”到“红井圣地”,从“大柏地战斗”到“长征第一山”……隆冬时节,记者走马红色资源星罗棋布的江西瑞金,仿佛走进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近年来,江西省瑞金市以红色名村建设为抓手,深挖红色资源、...

  • 江西德安: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

    为破解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功能单一、条块分割现状,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把握省级重点文化体制改革基层观测点契机,以文塑旅、以文促产、以文优治,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旅游”新模式,实现文化赋...

  • 江西赣州蓉江新区:草莓红日子火 农户喜获幸福果

    近日,在江西赣州蓉江新区潭东草莓基地内,奶油草莓香气扑鼻,前来采摘的游客纷至沓来,孩子拽着家长的手,迫不及待地钻进温室大棚里,寻找鲜嫩可口的草莓。 46岁的曾凡龙和家人一起打理这片草莓基地,他主要...

  • 江西丰城:挂面飘香满泉港 文化富民助振兴

    近日,江西宜春丰城市泉港镇首届挂面文化节在西岸村顺利开幕。该镇12支参赛队伍欢聚一堂,切磋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少观众慕名而来。伴随着群众的欢呼声,主持人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做...

  • 江西大余:科技助农正当时 乡村振兴添动力

    高新技术赋能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在江西农业大学的科技力量帮扶下,持续推动“科技+农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今年木耳的品质跟去...

  • 江西德安:菌菇产业喜分红 村民增收迎新年

    近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爱民乡南山村村部,2022年菌菇分红大会正在火热进行中。村干部周凤龙认真的核对着分红名单,村民们则围坐在会议室,唠着家长里短,排队领取自己的工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

  • 江西峡江: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桐林乡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香菇种植,不仅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渠道,还把小香菇做成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桐林乡发挥党总支引导、党员带头、能人带动作用,通过“党支...

  • 江西樟树:钱“存”入沃土 基地储农资

    俗话说:“吃罢腊八饭,就把年货办”。眼下在江西省广大农村,很多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正忙着购买肥料、农药、种苗等农资,把钱“存”入沃土,让土生金,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走进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店下镇枫...

江西:古老赣剧觅得年轻知音,弘扬传播赣剧文化

发布时间:2021/09/03 教育 浏览:73

这几天,在江西省赣剧院排练房里,江西省赣剧院“赣七班”班主任占齐正在指导他的弟子们,从唱腔到身段,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唱腔更沉一些,表达出这个人物的沧桑感。”指正新人的表演,占齐从容不迫。几个小时练习,一身热汗湿透衣衫。

起源于赣东北的赣剧,前身为中国古代四大声腔之一的明代弋阳腔,分广信、饶河两派,旧称“江西班”。1951年,集广、饶两派于南昌,遂起名为“赣剧”,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1953年,江西成立省赣剧团(后改为江西省赣剧院),其后又创办了江西省戏曲学校,培养了6届学员,涌现了杨桂仙、潘凤霞、段日丽等一批优秀的赣剧艺术家。1959年7月,由潘凤霞主演的弋阳腔《游园惊梦》被毛泽东评价为“美、秀、娇、甜”;1987年,涂玲慧演出的《送饭斩娥》被文艺评论家称为“天下第一娥”,并拿下了梅花奖;1991年,赣剧以全本《荆钗记》摘得首届“文华新剧目大奖”“文华剧作奖”和“文华表演奖”。

后来,受市场冲击、队伍老化和人才流失影响,古老的赣剧面临传承尴尬。江西省戏曲学校也在1998年“赣六班”成立后停止了招生。这使得赣剧演员队伍严重老化、行当不全、后继乏人等问题加剧,培养传承人迫在眉睫。

2014年,为改变国家级非遗赣剧的演员青黄不接状况,江西省文化厅(今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江西省赣剧院共同出资近200万元,选拔出40名“新苗”组成“赣七班”,在河北和江西进行了长达五年的专科学习,这也是江西省赣剧院1953年建院以来培养的第七代学员。

手帕在指尖灵活地转动,水袖挥动起徐徐清风,有板有眼的动作和灵巧优美的身段让人惊叹不已……16岁的王菲告诉记者,她是“赣七班”最小的成员,正在排练赣剧《活捉三郎》,她饰演阎惜娇一角,而这只是日常排练的一环,下腰、走步、清嗓……每天演员们都要围绕念唱做打进行练习。“这些都是赣剧演员最基本的日常练习。”占齐说。

排练场的左边,一位正在拉腿的女孩动作利落标准,记者上前询问得知,她叫包雯琪,今年21岁,是“赣七班”的班长,也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学员。“14岁的时候,我觉得唱戏很有趣,就报名了赣剧班选拔。”包雯琪表示,经过刻苦的训练,2020年她顺利通过选拔考试,进入江西省赣剧院成为一名正式的赣剧演员。“我将把赣剧传唱下去,让更多的人听到,感受赣剧文化魅力。”包雯琪说。

经过几小时的训练,大家都累得喘气,一个演老生的高个男生干脆躺在排练场地上休息。这个男生叫沈伟南,今年21岁,至今练习赣剧已经7年了。14岁那年沈伟南做出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学赣剧。回想多年来的学习,沈伟南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苦”,“无论严寒酷暑,雷打不动,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练功。这几年来,哭过、笑过,没有老师的严格管教,也没有我的今天。”

沈伟南除了演出外,还在培训机构担任赣剧老师,带起了学生。“在传授赣剧基本功的同时,我也会讲授赣剧文化,希望让更多人爱上赣剧,让赣剧得以发展壮大。”沈伟南告诉记者,“赣七班”的40名学员中,已经有20余名学员考入江西赣剧院,部分演员如今在下乡演出中已能撑起一台折子戏,并在年度大戏《血火熔炉》以及《邯郸记》《定天山》等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还有10多名学员在中国戏曲学院等地继续学习,为赣剧的传承和发展继续发光发热。

“没有塔基就没有塔尖,繁荣发展赣剧事业关键在人。”新一批苗子快速成长起来,占齐的心头充满了喜悦和期待,“我们目前的瓶颈在于师资力量不足,老一辈赣剧演员由于上了年纪已是力不从心,当红赣剧演员由于演出繁忙也无空传授。未来我们将争取提高赣剧人才的待遇,吸纳更多优秀的赣剧人才,为赣剧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为弘扬赣剧文化,近年来,江西省赣剧院还积极开展赣剧下乡演出、戏曲大赛、赣剧进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保护和传承赣剧。“赣剧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将其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使赣剧这门戏曲艺术不断唱响江西、走向全国。”占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