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busines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 江西峡江:村里有家合作社

乡村振兴

江西上高:乡村旅游刮起“治愈风” 江西上高:乡村旅游刮起“治愈风”

近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镇渡乡,总能看到不少游人,他们或坐在河边垂钓、野餐,来上当下最时兴的“围...

  • 江西龙南:景村融合走好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路

    旗袍主题的花漾年华民宿,温情主题的栖一树民宿,客家主题的逗一晚民宿……日前,记者走进江西省龙南市里仁镇正桂村,发现这里有着10家风格迥异的民宿,每家民宿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近年来,龙南市里仁镇坚持将村庄...

  • 江西大余:红色名村展新颜 遍地种满“振兴花”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是红色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同时也是江西第一批省级红色名村。随着春节临近,这个红色村落也开始热闹起来了,当地举办“赏梅·迎春”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梅花、购年货、...

  • 江西遂川:创新种养模式 经济收益倍增

    2023年1月18日,天气晴好,江西省吉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遂川县雩田镇东皋村,双发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老总马文平穿着蓝色工装,正从羊圈走出来,兔年春节,他和妻子放弃回黑龙江过年,陪伴着心爱的山羊,青翠的...

  • 江西瑞金: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从“模范武阳”到“红井圣地”,从“大柏地战斗”到“长征第一山”……隆冬时节,记者走马红色资源星罗棋布的江西瑞金,仿佛走进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近年来,江西省瑞金市以红色名村建设为抓手,深挖红色资源、...

  • 江西德安: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

    为破解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功能单一、条块分割现状,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把握省级重点文化体制改革基层观测点契机,以文塑旅、以文促产、以文优治,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旅游”新模式,实现文化赋...

  • 江西赣州蓉江新区:草莓红日子火 农户喜获幸福果

    近日,在江西赣州蓉江新区潭东草莓基地内,奶油草莓香气扑鼻,前来采摘的游客纷至沓来,孩子拽着家长的手,迫不及待地钻进温室大棚里,寻找鲜嫩可口的草莓。 46岁的曾凡龙和家人一起打理这片草莓基地,他主要...

  • 江西丰城:挂面飘香满泉港 文化富民助振兴

    近日,江西宜春丰城市泉港镇首届挂面文化节在西岸村顺利开幕。该镇12支参赛队伍欢聚一堂,切磋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少观众慕名而来。伴随着群众的欢呼声,主持人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做...

  • 江西大余:科技助农正当时 乡村振兴添动力

    高新技术赋能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在江西农业大学的科技力量帮扶下,持续推动“科技+农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今年木耳的品质跟去...

  • 江西德安:菌菇产业喜分红 村民增收迎新年

    近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爱民乡南山村村部,2022年菌菇分红大会正在火热进行中。村干部周凤龙认真的核对着分红名单,村民们则围坐在会议室,唠着家长里短,排队领取自己的工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

  • 江西峡江: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桐林乡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香菇种植,不仅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渠道,还把小香菇做成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桐林乡发挥党总支引导、党员带头、能人带动作用,通过“党支...

  • 江西樟树:钱“存”入沃土 基地储农资

    俗话说:“吃罢腊八饭,就把年货办”。眼下在江西省广大农村,很多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正忙着购买肥料、农药、种苗等农资,把钱“存”入沃土,让土生金,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走进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店下镇枫...

江西峡江:村里有家合作社

发布时间:2021/08/20 商业 浏览:73

车轮在初秋的阳光下飞转。经县道转入乡道,又穿过大片青黄相间的田野,来到了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戈坪乡舍龙村。入目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民房,墙上创意的农民画,随处可见的乡村振兴标语,广场上有孩子在玩闹,树下坐着唠嗑的老人……这些乡村随处可见的风景,对于一个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似乎太过寻常。

舍龙村位于戈坪乡南部,是一个500多户的小村庄。境内资源平平,产业以水稻、烟叶、蔬菜、油茶等种植为主。近年来,这个平平无奇的小村却因一家电商企业入驻后带来的蝶变效应而声名远播。

路上不见几个人。我们觉得有些纳闷。大白天的,人都到哪儿去了?

“都忙着呢!最近扶贫车间的订单多,都赶工呢。还有在基地忙着采小米椒种秋豆角,这段日子白天几乎都见不着人的。”从村委会大门口迎上来的村支书王三伢说。

车子继续往田野深处探寻。经过一片广阔的蔬菜基地,王书记指着田垄间忙碌的身影,颇有几分激动地说:“看!人在那里呢。”

蔬菜基地对面,顺着台阶往上,一座方方正正的蓝色玻璃房子背山而建,右后方是白色的生产厂房。这里就是赣之村智慧农业产业园,是峡江县赣之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办公区,也是峡江县赣之村农业合作社所在地。

“赣之村”是峡江县戈坪乡一个以种植、加工、销售农副产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企业,2016年6月创建。企业依托当地农业资源,从生产酱腌菜入手,将辣椒、豇豆、榨菜、芥菜等这些寻常小菜进行再加工后卖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截至目前累计上线本地农产品近百款,销售额上亿元。

小小合作社,撬动了脱贫的大杠杆,让小菜飞上了天。这个舍龙村的故事,实在是很不寻常。

这个带着几分腼腆的中年男子,叫宋建平。他看上去斯文内敛,怎么都不像是个商人。

时间回到2014年。那时候的宋建平还在外打拼。多年的营销阅历,让他敏锐地从电商产业中看到了商机。

那一年宋建平39岁,在商海打拼多年,这个站在不惑门槛的男人,决定走出人生的舒适区,勇敢地再拼搏一回。他果断辞职,创建了赣之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那时候的宋建平并不知道,迈出这一步后,改变的不仅是他个人的命运,还包括远在老家的父老乡亲。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从“十一五”末期开始,中央就明确提出要“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整个“十二五”期间,多项扶持政策从上到下逐项落实。

2016年,峡江县就扶持发展电商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乡里的干部多次联系宋建平,希望他能够返乡创业。

2016年,“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宋建平把公司搬迁到了老家戈坪乡。乡政府帮助选址落户,在舍龙村建起了智慧农业产业园。蓝色的玻璃房子,看上去像一个造梦的工场。搬砖的乡亲们心里嘀咕着:这个在城里发了财的伢子,好好地跑回这山旮旯里来是要做什么?

借着产业扶持的东风,宋建平决定大干一场。

当地村民家家户户都有种菜的习惯,小打小闹,够自己吃就行,多了的偶尔拿去市场换些零钱贴补家用。如果卖不出去,就扔了或者喂猪。这在乡村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宋建平看到了商机。同样一把豇豆,卖不出去只能喂猪。可是如果再加工做成酱菜,放到云端出售,立刻就身价百倍。

“自己发财是本事,带着大家发财是大本事。”做电商,开网店,这是他再熟悉不过的领域。比如,他可以很轻松地把自家的豇豆卖出去。如果邻居家的卖不出去,他也能帮着邻居把豇豆卖了、甚至把辣椒也卖了。那么,他为什么不可以再努把力,把全村的豇豆辣椒都帮着给卖了呢?

宋建平说干就干。他和村民签订了购销协议。从此,村民们的菜再不愁卖了。种得再多,赣之村都能通过网络把它们卖到千里之外。

但这样还不够。

宋建平找到时任戈坪乡党委书记,表达了企业转型的想法。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在村里流转了1000亩土地,用来做蔬菜基地。2018年,宋建平投入1000余万元新建赣之村智慧农业产业园,引进了加工生产线,建了仓储车间,赣之村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为了长远的合作共赢,如果能以入股的方式成立合作社,建立“基地+合作社+工厂+电商”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能彻底解决农户和市场之间的产销矛盾,另一方面,用工的福利自然还是落到当地村民的头上。

集聚成势,抱团发展。无论是乡里、村民,还是企业,站在哪一方的立场都是大好事。

唯一的问题是如何打消群众顾虑,让群众积极参与。

在“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思想指导下,乡企联动,紧盯全乡精准识别的失能弱能贫困户,开始做工作。

穷则思变,而变意味着风险。乡里和企业进行了深度磨合,制定出合作细则。约定以股金1万元每户或土地资产两种方式入股,资金入股年分红不低于企业种植利润的25%,土地资产入股不低于15%。

接下来就是成立工作队,把政策交底,把道理讲清。

当时,村民们各有各的心思。有坚定不移的,比如48岁的村民李红莲,公公瘫痪在床需要有人全天照顾,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上学,全家的担子都压在丈夫一个人身上。就是在那样窘迫的情况下,她毫不犹豫加入了合作社,不仅主动流转了自家无力耕种的土地,还咬着牙拿出了1万元股金。当然,也有犹豫放弃的……反正脱贫干部为他们操碎的心数也数不清,也不多这一次。

许多事,过去了多少年还是历历在目。

2017年3月2日,峡江县赣之村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首批合作社总共吸纳73户贫困户入股。

“让土地变股权,村民变股东,收益靠分红。大家相信政府。”这是当年乡干部的话,股东们深信不疑。

有了团队,就必须打响品牌。只有货真价实的产品才能受消费者欢迎,而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才能成为知名品牌。1000亩的蔬菜基地,是合作社全体成员的试验田。为了保证原材料的质量,选出种植能手负责技术把关,以绿色生态种植为原则,严禁农药,就连浇灌用水也是取自生产车间的深水井。这是用了绣花的心思在种菜啊!

因为有了过硬的品质基础,公司系列品牌的腌酱菜产品,一上市便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产品卖得好,村民脸上也有光。逢年过节送礼,人人都爱提上一套小菜去串门。在超市看到产品柜台,也都是两眼放光。

“来,这是我们合作社的小菜,保管你吃了还想再来。”

“小菜又出了新品种,大家都来尝一尝。”

……

不仅如此,村民们还学会了拍摄短视频,通过抖音向亲朋好友推荐产品。

成效立竿见影。年终的分红没有辜负股东们入股时的信任。仅2020年,企业就发放贫困户和村集体分红50多万元,同时,扶贫车间带动了32名贫困村民就业,月均工资2200元。

“我要跟着合作社继续一起干下去,说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想当初,劝你们流转土地加入合作社,有的人还不乐意呢。”驻村组长习晓善意地调侃着数钱的村民,惹得现场一片笑声。

“加入合作社之前,我有点犹豫,怕亏损。但在工作队的鼓励下,我放心地把地交给合作社,今年的收入比往年可是高了一大截。”

当年咬着牙入股的李红莲笑了。她感慨道:“真是要感谢合作社,让我这样不能离家的人,不仅能就近务工,还不耽误照顾家庭。”

…………

从单一的电商企业,到建立“基地+合作社+工厂+电商”的发展模式,赣之村的转型,让贫困村民得到了实惠,也为企业赢得了市场和声誉。2021年,在全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总结表彰会上,赣之村获评全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

不仅如此。企业成立至今,累计享受到各类减、免、退税费也已达到上百万元。这些产业政策的优惠,既是对企业发展的肯定,又是对乡村振兴的助力。

世上的任何一种合作,都必须建立在双向奔赴的基础上。只有以信任为前提,才能收获美好的结果。之前,赣之村农业合作社的成功缘于信任。未来,每一步的业务拓展仍必须依靠信任。

返程之前,我们在连片的望不到边的蔬菜基地,听宋建平描述他的理想。

“下一步,公司会继续多种经营,增强新品种,把合作社做大做强,带领村民在不返贫的基础上走向富裕。”

“以后,我还想在基地建观光农庄,推出以家庭为单位的菜地承包趣味活动,以创意推进产业转型,继续欢迎村民来入股,我有信心把它做好。”

……

我一边讶异于这个商人的头脑风暴,一边慨叹这片田野的广阔。

不远处的朝天椒片区,一群“农事娘子军”正在采摘成熟的红椒。另一边,几个男村民正在把一排排光秃的豆角架打捆运走。夏豆角已经谢幕,该种秋豆角了,西边的那个片区正等着用呢。再远处的花生地里正在拍抖音,不时飞出来一串串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