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xcz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江西新干李家村“变形记” 从“灰头土脸”到“精神抖擞”

乡村振兴

江西上高:乡村旅游刮起“治愈风” 江西上高:乡村旅游刮起“治愈风”

近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镇渡乡,总能看到不少游人,他们或坐在河边垂钓、野餐,来上当下最时兴的“围...

  • 江西龙南:景村融合走好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路

    旗袍主题的花漾年华民宿,温情主题的栖一树民宿,客家主题的逗一晚民宿……日前,记者走进江西省龙南市里仁镇正桂村,发现这里有着10家风格迥异的民宿,每家民宿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近年来,龙南市里仁镇坚持将村庄...

  • 江西大余:红色名村展新颜 遍地种满“振兴花”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是红色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同时也是江西第一批省级红色名村。随着春节临近,这个红色村落也开始热闹起来了,当地举办“赏梅·迎春”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梅花、购年货、...

  • 江西遂川:创新种养模式 经济收益倍增

    2023年1月18日,天气晴好,江西省吉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遂川县雩田镇东皋村,双发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老总马文平穿着蓝色工装,正从羊圈走出来,兔年春节,他和妻子放弃回黑龙江过年,陪伴着心爱的山羊,青翠的...

  • 江西瑞金: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从“模范武阳”到“红井圣地”,从“大柏地战斗”到“长征第一山”……隆冬时节,记者走马红色资源星罗棋布的江西瑞金,仿佛走进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近年来,江西省瑞金市以红色名村建设为抓手,深挖红色资源、...

  • 江西德安: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

    为破解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功能单一、条块分割现状,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把握省级重点文化体制改革基层观测点契机,以文塑旅、以文促产、以文优治,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旅游”新模式,实现文化赋...

  • 江西赣州蓉江新区:草莓红日子火 农户喜获幸福果

    近日,在江西赣州蓉江新区潭东草莓基地内,奶油草莓香气扑鼻,前来采摘的游客纷至沓来,孩子拽着家长的手,迫不及待地钻进温室大棚里,寻找鲜嫩可口的草莓。 46岁的曾凡龙和家人一起打理这片草莓基地,他主要...

  • 江西丰城:挂面飘香满泉港 文化富民助振兴

    近日,江西宜春丰城市泉港镇首届挂面文化节在西岸村顺利开幕。该镇12支参赛队伍欢聚一堂,切磋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少观众慕名而来。伴随着群众的欢呼声,主持人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做...

  • 江西大余:科技助农正当时 乡村振兴添动力

    高新技术赋能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在江西农业大学的科技力量帮扶下,持续推动“科技+农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今年木耳的品质跟去...

  • 江西德安:菌菇产业喜分红 村民增收迎新年

    近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爱民乡南山村村部,2022年菌菇分红大会正在火热进行中。村干部周凤龙认真的核对着分红名单,村民们则围坐在会议室,唠着家长里短,排队领取自己的工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

  • 江西峡江: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桐林乡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香菇种植,不仅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渠道,还把小香菇做成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桐林乡发挥党总支引导、党员带头、能人带动作用,通过“党支...

  • 江西樟树:钱“存”入沃土 基地储农资

    俗话说:“吃罢腊八饭,就把年货办”。眼下在江西省广大农村,很多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正忙着购买肥料、农药、种苗等农资,把钱“存”入沃土,让土生金,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走进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店下镇枫...

江西新干李家村“变形记” 从“灰头土脸”到“精神抖擞”

发布时间:2022/10/18 乡村振兴 浏览:99

道路宽阔,绿树成荫,墙画多彩,行走在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大洋洲镇李家村,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谁能想到多年前它还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村民生活质量低下的村庄。回想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50多岁的村民李桂芽赞不绝口。

曾经的李家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万头养猪大村”,但日渐鼓起的口袋却让李家人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村民们意识到,再不实行产业转型,李家村人将难以生存,村党支部及时召开村民会议,形成了关停村边猪场,依托国道求出路的共识。在村党支部和党员的带动下,李家村利用国道的区位优势发展长途货运业,利用废弃窑坑和低洼地建成鱼塘350多亩,利用本地旱地500多亩建设了葡萄园,全村201户中有125户从事这三个产业。该村还先后成立了葡萄产业党组织和渔业养殖党组织,并成立了产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共担风险,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集体和村民的增收。村民李爱如说:“自从关了猪场,村里的环境好多了,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臭气熏天了。”

产业发展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走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也撑起了村党支部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的“腰杆子”。李家村着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以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工作,全村共铺设污水管网1745米,辐射到村庄的每一个角落,新建污水处理终端1座,日处理能力能够满足全村需求;村内新建较高标准水冲式公厕2座,村民改厕率达到95%以上;村庄生活垃圾实现第三方收集清运。利用村庄空置地载种果树绿化,分区设置大、小车停车场,添置配套村民运动健身设施,村内各项服务设施完备,村庄整治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实现了其应有的价值,初步实现了“产业围村、村在景中”的目标。“到处都变得干干净净的,路修到了家门口,家里的房子又宽敞,回来住比外面舒服得多。”人居环境的提升令村民们赞不绝口。

生活环境的改善也促进了村民行为习惯的改变,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觉维护房前屋后、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与绿化。与此同时,李家村也在积极深化乡村“自治、德治、法治”模式,大力推进党群议事日活动,修改和完善村规民约,将门前三包、门内整治、家禽圈养等实行村庄管护第三方管理模式,并取消卫生费集体代缴制度,增加村民的参与度和珍惜度。结合党员中心户长“十户联创”活动,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致富之星、孝道之星、法治之星、卫生之星、好学之星等“五星”评定,让文明礼仪成为主流。李家村还创办了党建+颐养之家,村内70岁以上老人都可在颐养之家用餐,现有用餐老人10人,颐养之家经费不足部分全部由村集体垫付。2013年建起的全县首批生态骨灰堂——李家村生态骨灰堂,目前也是运转有序,“厚养薄葬”在李家村蔚然成风。

“没想到我们村能变成这样,生活方便了,环境变美了,收入变多了,生活在这里太幸福了。”村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上。从“灰头土脸”到“精神抖擞”,一个环境优美的美丽农村正在形成,属于李家村的“变形记”正在奋力书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