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江西赣州赣县区:“书香船埠”漾新风

乡村振兴

江西上高:乡村旅游刮起“治愈风” 江西上高:乡村旅游刮起“治愈风”

近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镇渡乡,总能看到不少游人,他们或坐在河边垂钓、野餐,来上当下最时兴的“围...

  • 江西龙南:景村融合走好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路

    旗袍主题的花漾年华民宿,温情主题的栖一树民宿,客家主题的逗一晚民宿……日前,记者走进江西省龙南市里仁镇正桂村,发现这里有着10家风格迥异的民宿,每家民宿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近年来,龙南市里仁镇坚持将村庄...

  • 江西大余:红色名村展新颜 遍地种满“振兴花”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是红色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同时也是江西第一批省级红色名村。随着春节临近,这个红色村落也开始热闹起来了,当地举办“赏梅·迎春”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梅花、购年货、...

  • 江西遂川:创新种养模式 经济收益倍增

    2023年1月18日,天气晴好,江西省吉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遂川县雩田镇东皋村,双发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老总马文平穿着蓝色工装,正从羊圈走出来,兔年春节,他和妻子放弃回黑龙江过年,陪伴着心爱的山羊,青翠的...

  • 江西瑞金: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从“模范武阳”到“红井圣地”,从“大柏地战斗”到“长征第一山”……隆冬时节,记者走马红色资源星罗棋布的江西瑞金,仿佛走进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近年来,江西省瑞金市以红色名村建设为抓手,深挖红色资源、...

  • 江西德安: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

    为破解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功能单一、条块分割现状,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把握省级重点文化体制改革基层观测点契机,以文塑旅、以文促产、以文优治,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旅游”新模式,实现文化赋...

  • 江西赣州蓉江新区:草莓红日子火 农户喜获幸福果

    近日,在江西赣州蓉江新区潭东草莓基地内,奶油草莓香气扑鼻,前来采摘的游客纷至沓来,孩子拽着家长的手,迫不及待地钻进温室大棚里,寻找鲜嫩可口的草莓。 46岁的曾凡龙和家人一起打理这片草莓基地,他主要...

  • 江西丰城:挂面飘香满泉港 文化富民助振兴

    近日,江西宜春丰城市泉港镇首届挂面文化节在西岸村顺利开幕。该镇12支参赛队伍欢聚一堂,切磋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少观众慕名而来。伴随着群众的欢呼声,主持人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做...

  • 江西大余:科技助农正当时 乡村振兴添动力

    高新技术赋能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在江西农业大学的科技力量帮扶下,持续推动“科技+农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今年木耳的品质跟去...

  • 江西德安:菌菇产业喜分红 村民增收迎新年

    近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爱民乡南山村村部,2022年菌菇分红大会正在火热进行中。村干部周凤龙认真的核对着分红名单,村民们则围坐在会议室,唠着家长里短,排队领取自己的工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

  • 江西峡江: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桐林乡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香菇种植,不仅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渠道,还把小香菇做成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桐林乡发挥党总支引导、党员带头、能人带动作用,通过“党支...

  • 江西樟树:钱“存”入沃土 基地储农资

    俗话说:“吃罢腊八饭,就把年货办”。眼下在江西省广大农村,很多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正忙着购买肥料、农药、种苗等农资,把钱“存”入沃土,让土生金,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走进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店下镇枫...

江西赣州赣县区:“书香船埠”漾新风

发布时间:2022/06/27 新闻 浏览:131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南塘镇船埠村坐落在平江之滨、麂山之南,村中茂林修竹、古树参天,村里人家皆为王姓,据记载是晋代王羲之的后裔。近年来,船埠村以“书香船埠”为主题,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多平台多形式开展文明实践,不断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走深走实,古村处处荡漾文明新风。

嫁女择婿不重彩礼重人品

船埠村口,一座以笔墨纸砚为造型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上方镌刻的《王氏家训》中有这样一句:“嫁女择婿,勿尚重聘。”

“50元的彩礼,你相信吗?”

见记者惊诧,船埠村党支部书记王小青便领着记者往村民王泽产家走去。

得知记者来意,王泽产哈哈笑道:“千真万确!”

王泽产告诉记者,女儿第一次领着男朋友小叶到家里来,他和老伴都很高兴。但听说小叶是四川人,唯一的女儿要嫁这么远,心里万般不舍。不过看到小叶为人忠厚、女儿与他很相爱,便接过小叶的50元钱上街买菜,顺便叫上亲朋好友认识一下。

“五十块钱能买什么!当天买菜都花了一百多。”说完,王泽产又是哈哈大笑,“小住几天后,女儿就随小叶去四川登记结婚了。”

王泽产“倒贴”嫁女的故事,一度在村里引起不小轰动。

“只要女婿人品好,有无彩礼不重要。”村民王石林生也是这么认为。

王石林生住在王泽产家隔壁,是名泥瓦工,夫妻俩省吃俭用供女儿读完研究生。女儿订亲时,男方按习俗送来9.6万元彩礼,王石林生实在推拒不了,当场就以“陪嫁礼”拿回6.6万元给男方。第二天,妻子又将3万元塞到了女儿手中。女儿生孩子时,他们又转去1万元。

事后,村民打趣说:“你嫁个女儿没收钱,还亏本!”王石林生则呵呵道:“只要他们过得好,比什么都好。”

2022年2月,村里一姑娘出嫁。喜事办完,娘家人打开男方礼单一算,除去陪嫁费用,仅余10元。

在船埠,“嫁女选个好郎君,不重彩礼和定金”已深入人心。王小青说,拒绝天价彩礼,已成为船埠村民遵家训、尚文明的行为自觉。

近年来,船埠村因势利导,多方激励全村人用实际行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通俗易懂的“四字经”形式,形成船埠村村规民约,传颂“婚姻自主,男女平等,不攀彩礼,幸福绵长”等内容。如今,婚事从简、聘礼从轻在船埠蔚然成风。

破除陋习不讲排场讲新风

《船埠村村规民约四字经》就立在船埠村民风园的竹林里,其间写道:“红白喜事,简办为佳,陈规陋习,积极破除。孝敬老人,天经地义,用心厚养,引领风尚。”

为引领村民破除陋习,近年来,船埠村党员干部纷纷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自觉做移风易俗带头人,倡导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树立新风正气。

2022年正月,船埠村党支部委员王荣洲的老母亲过80寿辰,按老习俗他要邀请亲朋好友办个寿宴,体现孝心。但身为党员,他必须带头喜事从简,最后只是请兄弟姐妹在家为老母亲祝寿。

2022年6月5日,村民王永摇的儿子结婚,婚礼仪式一切从简,既没有迎亲车队,也没有大摆宴席,只是男女双方至亲聚了两桌以示庆祝。

“结婚是人生大事,以往各个礼数都不能缺。摆酒当天,七大姑八大姨都要请到,少说也得十几桌,要不然就会没面子。”王永摇说,他非常赞成婚事新办,这样既不劳心劳力,又避免铺张浪费。

在船埠,力倡力行文明新风,不仅红事如此,白事也是如此。

为整治“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近些年来,船埠村推选德行威望高、办事能力强、处事公道、群众信服的老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红白理事会、文明新风理事会、文明实践理事会、村规民约理事会等,并在全镇率先建起了公墓区。

在丧葬安顿问题上,船埠村红白理事会制定“统一入葬墓、压缩丧葬时间、控制丧事规模、简化合并程序”等理事会章程,通过不断引导,在丧事治理上,让骨灰盒代替了寿材、公墓代替了坟头、鞠躬代替了磕头、献花代替了烧纸,既简化了程序,又节约了资源,还避免了环境污染。

2021年6月,村民王小真的父亲过世,事后结算丧事开销,总计不到5000元。王小真说:“原来丧事办得不隆重,就会被骂没孝道,为了图排场、挣面子,就算借钱也要打肿脸来充胖子。现在,大家不再讲排场,看重的是生前谁对长辈有孝心。”

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死后花钱折腾,不如生前尽孝”已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共为。

村党支部原书记王国亮,就是村民身边的一个活典型。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王国亮用实际行动“挑战”了这句古话。2017年,王国亮95岁高龄的老母亲不慎摔伤,他不忘孝老敬亲祖训,多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老母,现在母亲已经百岁了。

孝老敬亲的活典型,不只有王国亮,村民陈丽华倾心尽力照顾家公家婆的事迹,在船埠周边也传为美谈。

陈丽华和丈夫王小荣常年在外务工。2018年家婆患病,行动不便,并患上老年痴呆,陈丽华毅然返回家中照顾老人。2021年婆婆去世后,她继续留在家中照顾公公。谈起孝敬家公家婆的事,陈丽华说:“人都有老的一天,作为媳妇照顾老人天经地义,苦点累点没什么。”

在船埠,像王国亮、陈丽华这样孝敬老人的事例有很多。为树立身边榜样,倡导文明新风,船埠村每个季度都会开展“身边好人”“清洁家庭”“团结邻里”“科学教子”等示范户评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全体村民。今年一季度,王国亮就被评为了“身边好人”。

崇文重教不比财产比才学

“只有1100多人口的小村,能培养出这么多博士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说明这里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风气确实好!”这是附近村民对船埠村的评价。

记者早就听闻船埠是个“博士村”,实地走访证实并非虚名。来到船埠村,记者看到一座以书为造型的“书香船埠”雕塑格外醒目,处在村中心位置的“学风园”与之形成呼应,一股浓厚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

聊到读书这个话题,王小青顿时来了劲头:“我们村人口不算多,但自恢复高考以来,已经先后出了7名博士、15名硕士、86名学士。”

王小青说,船埠村民一直以舍得文教投资为荣,粜谷卖米都要供孩子读书。平时间,村民们聚在一起也会“攀比”,但他们不是比谁家的房子盖得漂亮、谁家买了豪车、谁家赚的钱多,而是比谁家小孩考上了名牌大学、谁家孩子更有才学、谁家孩子更有贡献。

村民王泽产的儿子就是博士。聊起当年供读的艰难,王泽产记忆犹新:为了供儿子读书,夫妻俩早出晚归,除了种田,还贩卖鸡鸭,就算这样有时还凑不齐学费。儿子考上大学那年,临近开学了还差几千元学费,急得他四处筹借,才让儿子得以顺利入学。“只要小孩会读书,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供。”王泽产说。

让王泽产欣慰的是,儿子现在不仅成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科研中坚力量,还参与了新冠肺炎治疗应急药物的研发,为全民健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说到考博这事,王小青还向记者引见了村民吴风香。“我儿子是硕士,儿媳妇却是博士。现在,儿子也打算考博。”吴风香满脸自豪地说,“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长沙工作,我希望村里的‘博士榜’上有儿子的名字。”展望未来,吴风香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船埠,一家多个大学生的家庭比比皆是。这个远近闻名的“博士村”人才辈出,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对崇文重教的孜孜传承。为更好地延续书香文脉,该村设置博学榜,激励船埠学子牢记“勤奋、精进”,将崇文重教、尚学上进发扬光大。

船埠的文明故事,近年来引起了多方关注,船埠村先后获评第四届江西省文明村镇、江西省新农村百佳优美村庄、全省十大和谐村庄、江西省省级生态村等。2022年5月,省委宣传部调研组一行来到船埠调研,对船埠村淳民风、育家风、颂学风的事迹和做法再次予以了充分肯定。

为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紧跟时代、走在前列,近段时间,船埠村又运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开设线上“书香大讲堂”,录制短视频分享至村务公开群、党员群、亲友群及抖音平台,不断扩大移风易俗的影响力、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