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江西武宁:东山村有了幸福路

乡村振兴

江西上高:乡村旅游刮起“治愈风” 江西上高:乡村旅游刮起“治愈风”

近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镇渡乡,总能看到不少游人,他们或坐在河边垂钓、野餐,来上当下最时兴的“围...

  • 江西龙南:景村融合走好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路

    旗袍主题的花漾年华民宿,温情主题的栖一树民宿,客家主题的逗一晚民宿……日前,记者走进江西省龙南市里仁镇正桂村,发现这里有着10家风格迥异的民宿,每家民宿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近年来,龙南市里仁镇坚持将村庄...

  • 江西大余:红色名村展新颜 遍地种满“振兴花”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是红色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同时也是江西第一批省级红色名村。随着春节临近,这个红色村落也开始热闹起来了,当地举办“赏梅·迎春”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梅花、购年货、...

  • 江西遂川:创新种养模式 经济收益倍增

    2023年1月18日,天气晴好,江西省吉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遂川县雩田镇东皋村,双发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老总马文平穿着蓝色工装,正从羊圈走出来,兔年春节,他和妻子放弃回黑龙江过年,陪伴着心爱的山羊,青翠的...

  • 江西瑞金: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从“模范武阳”到“红井圣地”,从“大柏地战斗”到“长征第一山”……隆冬时节,记者走马红色资源星罗棋布的江西瑞金,仿佛走进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近年来,江西省瑞金市以红色名村建设为抓手,深挖红色资源、...

  • 江西德安: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

    为破解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功能单一、条块分割现状,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把握省级重点文化体制改革基层观测点契机,以文塑旅、以文促产、以文优治,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旅游”新模式,实现文化赋...

  • 江西赣州蓉江新区:草莓红日子火 农户喜获幸福果

    近日,在江西赣州蓉江新区潭东草莓基地内,奶油草莓香气扑鼻,前来采摘的游客纷至沓来,孩子拽着家长的手,迫不及待地钻进温室大棚里,寻找鲜嫩可口的草莓。 46岁的曾凡龙和家人一起打理这片草莓基地,他主要...

  • 江西丰城:挂面飘香满泉港 文化富民助振兴

    近日,江西宜春丰城市泉港镇首届挂面文化节在西岸村顺利开幕。该镇12支参赛队伍欢聚一堂,切磋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少观众慕名而来。伴随着群众的欢呼声,主持人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做...

  • 江西大余:科技助农正当时 乡村振兴添动力

    高新技术赋能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在江西农业大学的科技力量帮扶下,持续推动“科技+农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今年木耳的品质跟去...

  • 江西德安:菌菇产业喜分红 村民增收迎新年

    近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爱民乡南山村村部,2022年菌菇分红大会正在火热进行中。村干部周凤龙认真的核对着分红名单,村民们则围坐在会议室,唠着家长里短,排队领取自己的工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

  • 江西峡江: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桐林乡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香菇种植,不仅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渠道,还把小香菇做成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桐林乡发挥党总支引导、党员带头、能人带动作用,通过“党支...

  • 江西樟树:钱“存”入沃土 基地储农资

    俗话说:“吃罢腊八饭,就把年货办”。眼下在江西省广大农村,很多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正忙着购买肥料、农药、种苗等农资,把钱“存”入沃土,让土生金,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走进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店下镇枫...

江西武宁:东山村有了幸福路

发布时间:2022/03/25 新闻 浏览:71

幸福是什么?

对于59岁的刘东山来说,幸福是一条崭新漂亮的乡村旅游公路。

刘东山家住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官莲乡东山村。村子坐落在庐山西海风景区的北岸,风景秀美。站在东山望去,庐山西海碧波万顷,大小岛屿星罗棋布,一条平坦的柏油路,犹如一条长长的飘带缠绕湖岸,延绵伸展,然后穿村而过。

这里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在没通公路前,交通十分不便,出行要坐船翻山再搭车,去趟乡里来回都得大半天。村民大多以捕鱼为生,贫穷一度是村民难以挣脱的困境,全村406户1568人,贫困户就有40多户。

“2009年村里才通砂石路,下雨天路面就坑坑洼洼的,2020年修了乡村旅游公路,直连永武高速,高速公路服务区就建在村里的南山小组,这条路修得真是好哇!”刘东山感慨道。现在,他和老婆都在服务区工作,一年下来光务工收入能有5~6万元,再加上承包的果园,收入少说也有个10来万元。算起账来,刘东山乐得合不拢嘴。

刘东山祖籍安徽。1963年,由于老家发大水,父亲带着家人搬来此地。同年,他出生了,于是父母给他起名叫东山。

东山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村民来自16个省份,有108个姓氏。祖籍河南、年龄小一轮的秦辉,也是山乡巨变的亲历者。

“以前没有公路,去乡里、县城都得走水路,去乡里一天一班船,到县里两天才有一班,错过了就只能绕路翻山穿林子。”秦辉回忆道。赶船接人,得起早摸黑。到了年底,天寒风冷,船常误点,接船的男女老少便三五成群,团团围着堆堆篝火取暖。

村里孩子出外求学,每周六要上半天课再回家,男生多水性好,走上近十里乡道到河边,把衣物收进书包里,顶在头上,一路沿河游回去,女生则要多走几个小时翻大山回家。秦辉至今难忘,拿到师范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欢呼雀跃的情景,终于可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时光飞逝,转眼十几年过去,东山大变样。曾经码头停泊着的破旧渔船变成了画舫,从丘陵湖汊中辟出了幸福新路。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的秦辉,平时常开车回村里看看,对他而言,这是一条通往幸福的回家路。

大道畅通,村民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大规模的建筑材料能运进来了,东山热火朝天搞建设。现在,全村新建房屋217栋,铺路20公里,实现了交通主路组组通。

当然,幸福之路还意味着圆梦。

“今天有没有活动需要帮忙呀?”我们采访时,东山村村委会来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见到村干部,老人乐呵呵地问道。老人叫王凤珠,是村里的志愿者,也是一位幸福路上的圆梦人。

1969年冬天,王凤珠夫妻跟随200多人的队伍,顶着寒风,扛着行李,坐牛车走山路再乘船,从浙江新安江水库迁到东山村。刚到这里时,没有住处,新婚夫妻晚上只得住在四面透风、虫蚁成群的茅草屋,白天一早就去山里开荒挣工分。凭着一股韧劲,靠着两双手、两把锄头,王凤珠夫妻开垦出一片片田地,盖起了自家的泥瓦房。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儿子生病双目失明,王凤珠好不容易有了起色的生活又一落千丈。

好在扶贫政策的东风及时吹来。随着公路的开通,九江学院进村结对帮扶,送鸡鸭苗、送技术。于是,年过70的王凤珠养起了鸡鸭,还把土地流转入股到村里的蔬菜合作社。儿子也学会了专业的盲人推拿按摩,有了一技之长。

2020年,在政府援助下,加上近年攒下的一些积蓄,王凤珠家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房。“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现在每天都过得很开心!”王凤珠心满意足地说道。

王凤珠老人圆了“新房梦”,东山村百姓的“致富梦”也逐一变成了现实。

乡村旅游公路开通后,外面的特产能进来,村里的东西能出去。东山村打开思路,依托自然资源打生态牌,推进农旅融合,有机蔬菜、苗木、稻田养鱼、淡水养殖等多种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点绿成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不足2400元到2021年超2.4万元。短短几年,东山村实现了从“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华丽变身。

东山面貌焕然一新,村党支部书记谭翊泉感触颇深:“近年来我们依托庐山西海服务区,全力打造庐山西海‘滨湖第一村’,解决了东山村缺乏专业规划和产业支撑的问题,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设。”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幸福路的修通,吸引了游子回乡创业。许多在外村民纷纷返乡助力家乡发展,其中有乡贤募集资金5000多万元,成立了乡村旅游公司,推进整村田园综合体建设。

大学毕业后在深圳等地工作了10余年的魏明伟,毅然辞去大城市工作回到家乡。“我回乡创业,就是准备大干一场。”去年他被村民推举当上村委会副主任。“我们村原来是‘穷窝窝’,现在变成了旅游‘香饽饽’,大家一起致富的劲头更足了!”这位年轻的村干部笑意盈盈,对未来充满憧憬。

修一条路,美一片景,富一方民。东山村,正大步走在幸福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