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江西南昌:“科技候鸟”的南繁故事

乡村振兴

江西上高:乡村旅游刮起“治愈风” 江西上高:乡村旅游刮起“治愈风”

近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镇渡乡,总能看到不少游人,他们或坐在河边垂钓、野餐,来上当下最时兴的“围...

  • 江西龙南:景村融合走好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路

    旗袍主题的花漾年华民宿,温情主题的栖一树民宿,客家主题的逗一晚民宿……日前,记者走进江西省龙南市里仁镇正桂村,发现这里有着10家风格迥异的民宿,每家民宿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近年来,龙南市里仁镇坚持将村庄...

  • 江西大余:红色名村展新颜 遍地种满“振兴花”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是红色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同时也是江西第一批省级红色名村。随着春节临近,这个红色村落也开始热闹起来了,当地举办“赏梅·迎春”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梅花、购年货、...

  • 江西遂川:创新种养模式 经济收益倍增

    2023年1月18日,天气晴好,江西省吉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遂川县雩田镇东皋村,双发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老总马文平穿着蓝色工装,正从羊圈走出来,兔年春节,他和妻子放弃回黑龙江过年,陪伴着心爱的山羊,青翠的...

  • 江西瑞金: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从“模范武阳”到“红井圣地”,从“大柏地战斗”到“长征第一山”……隆冬时节,记者走马红色资源星罗棋布的江西瑞金,仿佛走进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近年来,江西省瑞金市以红色名村建设为抓手,深挖红色资源、...

  • 江西德安: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

    为破解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功能单一、条块分割现状,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把握省级重点文化体制改革基层观测点契机,以文塑旅、以文促产、以文优治,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旅游”新模式,实现文化赋...

  • 江西赣州蓉江新区:草莓红日子火 农户喜获幸福果

    近日,在江西赣州蓉江新区潭东草莓基地内,奶油草莓香气扑鼻,前来采摘的游客纷至沓来,孩子拽着家长的手,迫不及待地钻进温室大棚里,寻找鲜嫩可口的草莓。 46岁的曾凡龙和家人一起打理这片草莓基地,他主要...

  • 江西丰城:挂面飘香满泉港 文化富民助振兴

    近日,江西宜春丰城市泉港镇首届挂面文化节在西岸村顺利开幕。该镇12支参赛队伍欢聚一堂,切磋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少观众慕名而来。伴随着群众的欢呼声,主持人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做...

  • 江西大余:科技助农正当时 乡村振兴添动力

    高新技术赋能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在江西农业大学的科技力量帮扶下,持续推动“科技+农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今年木耳的品质跟去...

  • 江西德安:菌菇产业喜分红 村民增收迎新年

    近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爱民乡南山村村部,2022年菌菇分红大会正在火热进行中。村干部周凤龙认真的核对着分红名单,村民们则围坐在会议室,唠着家长里短,排队领取自己的工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

  • 江西峡江: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桐林乡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香菇种植,不仅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渠道,还把小香菇做成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桐林乡发挥党总支引导、党员带头、能人带动作用,通过“党支...

  • 江西樟树:钱“存”入沃土 基地储农资

    俗话说:“吃罢腊八饭,就把年货办”。眼下在江西省广大农村,很多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正忙着购买肥料、农药、种苗等农资,把钱“存”入沃土,让土生金,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走进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店下镇枫...

江西南昌:“科技候鸟”的南繁故事

发布时间:2021/12/18 新闻 浏览:119

海南岛的南繁,是全国育种科学家最密集的地方。中国大多数追寻作物种子的人,都会在这每年有“两个夏天”的地方,播种、耕耘、收获……

点开电子地图,输入南昌与南繁,两者之间在地理上的距离,是1581公里。

一群质朴的江西南昌农科人,在这条路上,来回走了50多年。他们每年冬天聚集在南繁,种下他们精心培育的种子,有等待,有煎熬,最终收获来自土地的馈赠。他们从青壮年步入知天命甚至花甲之年,回望来时路,又看到一批批年轻人在身后继续赶路。

“选择这一行,就是要‘脚上有土、心中有谱’”

12月中旬,南昌的清晨寒意料峭,千里之外的海南三亚,天气却依旧如初夏,阳光灿烂、微风徐徐。南昌市农科院粮油所的姜钦龙,已背上行囊,抵达了南繁的南昌育种基地,开始了新一轮育种之旅。

所谓“南繁”,就是冬季利用海南独特温暖的气候条件加种一季作物,一年内南北方交替种植,加快水稻新品种的培育速度。在新建设的育种基地,从住宿区到试验田,姜钦龙每天来回骑自行车1个多小时往返于“两点一线”。翻土、播种、标记、观察、鉴定、检测、记录……忙碌了一天的他,深夜回到宿舍,只能用几分钟时间与怀孕的妻子简单聊几句,就要尽快入眠,保证第二天的工作有足够精力。他说:“比一般农民种地还累,我们不仅要做体力劳动,还要进行科学记录,掌握每一份资源、甚至每一株水稻的生长特点。”

姜钦龙是中国农业大学育苗育种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是南昌市农科院粮油所去年新招的年轻人。“我放弃了私企月薪数万元的工作,回到家乡南昌从事农业育种工作,回归朴素平淡的生活,却没想到还要面临一年有半年时间在海南的问题。”小伙子提起这个,就直抓头。“妻子怀二胎已五个多月了,听说我又要去南繁,和我闹矛盾了。”在南繁的第一年,由于育种工作忙碌,累得回来就倒头大睡,连电话都很少给家里打,更谈不上照顾家庭。谈到妻子,姜钦龙有些歉疚地说:“其实她很不容易,也很依赖我。也怕我太辛苦,身体吃不消。不过最终我还是说服了她,答应她不管多累每天都会和她视频通话一次。说心里话,作为育种研究人员,选择这一行,就是要‘脚上有土、心中有谱’,做育种不下田、不去南繁,就别干这行。”

“曾经,我们自嘲‘南繁南繁,又难又烦’”

姜钦龙的宿舍,房间布局简单,只有床铺、衣柜、办公桌等几件简易家具。不过,对比过去的南繁生活,56岁的胡玉平感叹:“简直是天壤之别。”

南昌的南繁工作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以涂传政为代表的水稻育种专家是南昌最早一批南繁拓荒者。如今,第一代“科技候鸟”已退休,第二、三、四代“科技候鸟”接过“接力棒”,继续在南繁耕耘育种。

与印象里椰风碧涛的悠闲海岛生活不同,早期的南繁生活远比想象中艰苦。“住过鸡棚、牛棚,睡过茅草房,四五个人挤一间房,连厕所都没有。”胡玉平是南昌市农科院粮油所第二代“南繁人”的代表。从1999年第一次到海南,至今已有20多年。

“南繁南繁,又难又烦。”这是早些年“科技候鸟”们常挂在嘴边自嘲的话。胡玉平回忆第一次去南繁的经历记忆犹新:“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过春节,在海南待了整整半年。到了最后一两个月,每天都是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真是太想家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从南昌到南繁,交通不便,火车要绕路中转。为求速度,育种人员选择坐长途汽车前往。“坐了四天四夜的长途汽车,一个人手拎背驮,带了五六个大铁皮箱。”胡玉平说,箱子里都是育种工具和材料。

黝黑的皮肤,魁梧的身材,一张比实际年龄沧桑得多的脸——在胡玉平的手机里,留下了很多在南繁的照片。照片中的他头戴草帽在田里忙活,开展水稻亲本扩繁、纯度鉴定、材料加代与观察、性状鉴定及杂交制种工作。“我们在试验田,人人一顶大草帽,晒得‘灭黑’,双手皲裂,工作服也是洗得发白。”胡玉平说,那时候育种人员春节都是在南繁过的,因为没办法回家,电话一周只能打一次。“我们轮流做饭,抱团过年。”胡玉平告诉记者,“我在家里连酱油瓶倒了都不扶,在南繁,什么都得会,什么都得做。经过南繁之旅,人人变成炒菜能手。”

生活的困难还能克服,科研用地难是“科技候鸟”们最头疼的事。以前,他们在海南都是租用当地农户的土地,科研育种用地非常不稳定。科研材料也是露天开放式种植,容易受到牲畜或老鼠糟蹋,以及不法分子偷盗。

“现在条件改善了很多,有了自己的试验田和宿舍,建成了南昌的南繁基地。”南昌市农科院粮油所科研人员祝飞说,近年来,南昌市加大对农业科研和南繁基地建设的投入,在三亚市崖城区南滨农场购置了8套科研用房,用于人员住宿和农资存放。南昌市农科院去年与三亚市崖城区白河村签订了用地协议,确定了固定用地14.1亩,期限20年,为育种工作提供了基地保障。

“我们要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

种子,又称为“农业芯片”。种子金贵,便愈见育种之难。育成一个常规品种通常需要经过6至7个世代(11年至12年)才能稳定成系,而育成一个三系杂交品种则需要15年至16年才能完成。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当年的“徒弟”,如今成了“师傅”。从2000年起,胡玉平作为老师傅,带着第三代科技“候鸟”到南繁,1984年出生的祝飞和1990年出生的姜钦龙,都是他手把手带的“徒弟”。

育种人员在南繁的工作,远比一般的农民种地更累更苦。农民种植的,都是育成的栽培种,农艺性状相对更好,且种植单一品种易于管理。但育种工作者们需要种植太多品种,每一株都需要特定的管理方法。“最麻烦的就是杂交工作。杂交组配相当于给水稻‘找对象’,只有将父母双方的优良基因遗传给下一代,才能培育出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祝飞说,人工授粉是南繁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最辛苦的环节。他们要双脚泡在泥水里,一站就是四五个钟头,给每朵花去雄,给每个母本授粉,一粒一粒、一穗一穗地完成,拇指和食指常常被经手的数以万计的稻头磨破老茧,露出新肉。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一代又一代“科技候鸟”传递南繁接力棒,辛勤的汗水最终浇灌出了“金种子”。近年来,南昌市农科院共有“江早361”“天优827”“袁两优1000”“新泰优丝占”“中佳早68”“瑜晶优50”等6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新品种“广和优33”已通过国家审定,正在公示中。

从南昌到海南,每一个饱满的稻穗里,都积淀着“科技候鸟”的心血与汗水。南昌市农科院粮油所所长周乐明说:“我们做育种科研工作的,要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培育出更多适合鄱阳湖地区耕种、保障稳粮优供增产的优质种子,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南昌粮’就是我们最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