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聚焦江西全面绿色转型:“绿”动赣鄱

乡村振兴

江西上高:乡村旅游刮起“治愈风” 江西上高:乡村旅游刮起“治愈风”

近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镇渡乡,总能看到不少游人,他们或坐在河边垂钓、野餐,来上当下最时兴的“围...

  • 江西龙南:景村融合走好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路

    旗袍主题的花漾年华民宿,温情主题的栖一树民宿,客家主题的逗一晚民宿……日前,记者走进江西省龙南市里仁镇正桂村,发现这里有着10家风格迥异的民宿,每家民宿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近年来,龙南市里仁镇坚持将村庄...

  • 江西大余:红色名村展新颜 遍地种满“振兴花”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是红色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同时也是江西第一批省级红色名村。随着春节临近,这个红色村落也开始热闹起来了,当地举办“赏梅·迎春”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梅花、购年货、...

  • 江西遂川:创新种养模式 经济收益倍增

    2023年1月18日,天气晴好,江西省吉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遂川县雩田镇东皋村,双发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老总马文平穿着蓝色工装,正从羊圈走出来,兔年春节,他和妻子放弃回黑龙江过年,陪伴着心爱的山羊,青翠的...

  • 江西瑞金: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从“模范武阳”到“红井圣地”,从“大柏地战斗”到“长征第一山”……隆冬时节,记者走马红色资源星罗棋布的江西瑞金,仿佛走进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近年来,江西省瑞金市以红色名村建设为抓手,深挖红色资源、...

  • 江西德安: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

    为破解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功能单一、条块分割现状,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把握省级重点文化体制改革基层观测点契机,以文塑旅、以文促产、以文优治,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旅游”新模式,实现文化赋...

  • 江西赣州蓉江新区:草莓红日子火 农户喜获幸福果

    近日,在江西赣州蓉江新区潭东草莓基地内,奶油草莓香气扑鼻,前来采摘的游客纷至沓来,孩子拽着家长的手,迫不及待地钻进温室大棚里,寻找鲜嫩可口的草莓。 46岁的曾凡龙和家人一起打理这片草莓基地,他主要...

  • 江西丰城:挂面飘香满泉港 文化富民助振兴

    近日,江西宜春丰城市泉港镇首届挂面文化节在西岸村顺利开幕。该镇12支参赛队伍欢聚一堂,切磋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少观众慕名而来。伴随着群众的欢呼声,主持人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做...

  • 江西大余:科技助农正当时 乡村振兴添动力

    高新技术赋能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在江西农业大学的科技力量帮扶下,持续推动“科技+农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今年木耳的品质跟去...

  • 江西德安:菌菇产业喜分红 村民增收迎新年

    近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爱民乡南山村村部,2022年菌菇分红大会正在火热进行中。村干部周凤龙认真的核对着分红名单,村民们则围坐在会议室,唠着家长里短,排队领取自己的工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

  • 江西峡江: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桐林乡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香菇种植,不仅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渠道,还把小香菇做成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桐林乡发挥党总支引导、党员带头、能人带动作用,通过“党支...

  • 江西樟树:钱“存”入沃土 基地储农资

    俗话说:“吃罢腊八饭,就把年货办”。眼下在江西省广大农村,很多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正忙着购买肥料、农药、种苗等农资,把钱“存”入沃土,让土生金,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走进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店下镇枫...

聚焦江西全面绿色转型:“绿”动赣鄱

发布时间:2021/11/09 新闻 浏览:78

绿色,生态之底色;生态,江西最大品牌。

10月26日,一场由省、市、县三级公共机构负责人参加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视频会在南昌召开。聚焦全面绿色转型,江西切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作示范、勇争先”之势,就贯彻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分析重点任务,研究落实举措。

全面绿色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既需要四季常青的生机勃发,又需要可持续的“金山银山”,涉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综合治理、生态产品价值的转换实现,以及绿水青山保护的制度建设等方方面面。

在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省委书记易炼红强调,要以更高站位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跑出绿色转型“加速度”。方向已然明确,需要行动的持续发力。江西的底色是否厚实、品牌是否闪亮?在这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发展中,如何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记者就此选取一些样本,深入一线探究,触摸“绿”动赣鄱的脉搏。

如何让绿更绿?强化综合治理,筑牢绿色屏障

9月中旬,赣州市赣县区白鹭乡小路农场里,一行行刚挂果的脐橙树遍布山野,一群群小母鸡在山顶的房前欢快地觅食……而此前,这里因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崩岗侵蚀,地形破碎。当地流传一句顺口溜:“土走山破烂,肥走田低产,生态被破坏,农业没收成”。

与之相呼应的另一个场景是:环顾寻乌县文峰乡柯树塘景区,但见满山叠翠,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和一行行百香果树错落有致。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山体裸露、沟壑纵横的废弃矿山开采区。

赣县、寻乌的此番变化,基于近年来赣州市深入推进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

以寻乌为例。

寻乌在治理模式上坚持抱团攻坚:一是项目抱团。打破原来生态修复治理碎片化模式,把原来由水利、水保、环保、林业、矿管、交通等部门分开实施的项目,统一打包推进。二是资金抱团。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中央补助资金基础上,整合各类上级资金和县本级资金。三是区域抱团。探索推进“三同治”治理模式,采取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综合治理,实现治理空间全覆盖、治理时间同步、治理目标一致。

赣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难在一个“综”,涉及职能部门多;贵在一个“合”,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赣州较好解决了“综”与“合”的问题,实现了从相关部门的各自为政到各部门的协同治理。到目前已治理废弃稀土矿山34.1平方公里,治理集中连片崩岗4675座、水土流失2060.33平方公里,整治沟坡丘壑土地7.79万亩。昔日的废弃矿山,已重披绿装。

43岁的谢小路,看到家乡赣县崩岗治理修复后的巨大变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他与政府签订协议,流转了600余亩修复后的土地种植脐橙,每月为30多户农户户均增加至少1800元的收入。

努力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江西不断巩固和提升生态优势、夯实绿色屏障的一个缩影。

通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行动,切实保护好山脉、山体、森林、水系、湿地等生态资源。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4.7%,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6%,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全省活立木蓄积量达6.85亿立方米,已完成长江江西段及赣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357座、面积2.47万亩的矿山生态修复任务,对199个绿色矿山开展“回头看”……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全流域生态补偿、环境治理体系、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江西也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省份。

“全省各地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萍乡、九江、上饶等地已实施废弃矿区生态修复工程,赣州、南昌、吉安等地正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但是成效不一。”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何振林说。

据介绍,围绕“滨湖都市”发展定位,南昌市2019年4月发布建设方案,着力打造以“水都”“绿谷”“蓝带”为核心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示范区,总计124个项目,已完成86个项目,在建24个,部分项目暂且搁置。“目前来看,山由林业部门管,田由农业农村部门管,水由水利部门管,系统治理难以实现,相关部门配合不够。”南昌市农业农村局一名干部坦言,该项工作由他们牵头,虽然一直在努力,但调度能力有限。

正如南昌遇到的问题一般,记者了解到,系统治理思路不够清晰,牵头部门调度能力有限、尚未形成有力组合拳,项目后续资金乏力……成为一些地方深入推进综合治理面临的掣肘。

“下一步,我们准备统筹系统治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形成联席会议制度,按照集中、流域治理方式形成调度机制,整合各地项目、资金优势,引入社会资本和绿色信贷,并在全省逐步推广。”何振林表示。

如何变绿为金?畅通“两山”转换,生态造就财富

品牌即财富。

“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江西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从“生态佳”迈向“生态+”,江西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千烟洲,泰和县的一个自然村落,因“千户千烟”得名。曾几何时,不合理的垦荒开发,导致植被破坏、红壤裸露,“远望黄蒙蒙,近看水土空”。1983年,中国科学院在此设立试验点(1988年建立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探索生态修复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科研人员“会诊”后提出立体开发,尽快恢复荒山植被,让丘上、丘间、沟谷的每一寸贫瘠土地都产出效益。

1984年,科研人员发现这里气候、土壤等适宜柑橘种植,柑橘树还能绿化山丘,于是尝试种植。“这里的柑橘又大又甜,那时一公斤可卖1元钱,周边承包橘园的‘万元户’越来越多。”泰和县重点工程服务中心副主任廖文峰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橘园红利逐渐褪去,科研人员将单一橘园改造成100亩四季果园:种有蜜橘、樱桃、枇杷等,保证四季有果,且多栽种特早熟品种,利于赢得市场先机。

9月15日,记者在试验站一处集中连片的杂交构树田旁看到,三五成群的乌鸡一边听着美妙音乐,一边津津有味地啄食。“杂交构树的粗蛋白含量高,一年可收割7茬,加工制成的构树饲料不含抗生素。音乐调节乌鸡心情,可让鸡肉更美味。”廖文峰说,2016年6月,科研人员探索林下全生态养殖模式,带领村民散养乌鸡、黑猪等,并种植石斛、黄精等中药材。近年来,泰和县与试验站合作组建乌鸡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乌鸡养殖已达61.8万只,带富了一方百姓。未来的“钱景”不仅于此,该站正依托已修复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等资源,加快打造集科普研学、生态旅居、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流域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如果说,千烟洲的成功蝶变,源于科研的力量。那么,婺源篁岭的美景,则是创业者精于挖掘古村落特色文化,并创造性解决房屋产权问题,发展生态旅游业换来金山银山的一个代表。

金秋的篁岭,徽派古宅高低错落,阳光从缝隙中透过,照在红辣椒、南瓜、玉米上,一幅丰收的图景映入眼帘。村落各类古树簇拥,村周边千亩梯田环绕。两名广东女孩直言利用双休日来此休闲一游,就是奔着梯田而来。而80岁的周乃武夫妇从深圳参团,也只为一睹篁岭的“晒秋”。

可是,多年前的篁岭,闭塞、萧条、落寞,村民纷纷外迁。“篁岭有独特的地形地貌、‘晒秋’民俗、生态资源,对驴友、摄影及绘画爱好者有绝对的吸引力。”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阳表示,2009年,他用新居置换古宅的模式,破解该村相关产权难题后,篁岭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近300米的天街密布茶坊、酒庄、书场、砚庄、篾铺等经营业态,景区周边分布有100余家农家乐、民宿。截至2020年底,篁岭村民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

和篁岭一样,全省多地从“生态+”出发,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作为长江经济带唯一兼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省份,江西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先行先试,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交易、绿色金融创新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路径——

抚州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形成生态产品与资产核算办法和评估报告;婺源等8个省级试点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确权、抵押等模式;丰城、崇义等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试点工作启动等,为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江西方案”。

诚然,对标全国“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江西尚存差距。如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绿色农产品等转化模式,对于起步较晚的地区是很好的示范,但简单复制、盲目照搬,会带来同质化,甚至恶性低价竞争,后期难以对消费者形成较大吸引力;生态农业、生态产品粗加工以及由农家乐升级的民宿,目前是全省“两山”转化成果的主要业态,其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较低,属于传统行业嫁接产物,缺乏生产与开发模式的创新。

对此,江西财经大学法治政府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幸欢建议,应进一步加深全社会对“两山”转化的认识;加强科技运用,提升“两山”转化的现代化水平;在以市县为基础做好产业集群规划的基础上,实行品牌化经营,促进“两山”转化成果的价值提升等。

如何为绿“保驾”?创新制度守护,前行彰显定力

生态如眼睛,需用心呵护。制度成为江西绿水青山的坚强守护者和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有力监督者。

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江西构建了严格的环境保护与监管、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全过程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六大制度体系,率先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生态司法体制改革等走在全国前列。

2018年、2019年,省审计厅开展新余市、宜春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同步开展袁河、仙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审计调查。审计结束后,萍乡、宜春、新余3个设区市、6个县(市、区)主要领导和省生态环境厅等9个厅级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审计整改会议。经过整改,2020年年末,袁河、仙女湖流域水质明显改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

这是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服务生态环境质量的生动体现。2019年,省审计厅从江西的山水林田湖草资源禀赋出发,结合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绿色生活五方面,采集8个主管部门的43类数据,对设区市、县(市、区)和乡镇三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构建不同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审计范围全覆盖。

“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多了还是少了’、生态环境‘好了还是坏了’,审计这柄‘剑’,时刻督促领导干部履行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职责。”江西省审计厅资环处处长杨桦表示,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对620名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及部门负责人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揭示问题4155个,有力推动了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江西严格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并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起,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全国首创了地域管辖与流域(区域)集中管辖并行的环资审判体系——全省118家法院中,76家设立了环资审判庭,29家设立了专门的环资审判合议庭,12家中级人民法院和省高院均设立了环资审判庭(合议庭)。

“结合水系发达的省情,我们在长江、鄱阳湖还设立了7个跨行政区域集中管辖的环资法庭,并在8个5A级、多个4A级旅游景区设立生态旅游法庭,实现环资案件归口审理,全面守护绿水青山。”省高院副院长胡淑珠介绍。2019年1月至今年10月,全省法院共审结环资案件9154件,其中民事案件3618件、行政案件1152件、刑事案件3962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和环境公益诉讼等422件。

制度创新可圈可点,但业内人士认为,审计、审判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结果虽然会向组织部门提交,但只有造成生态环境的重大失误,才会启动问责机制,制度威慑力不够。环资审判体系建起来了,但生态修复资金谁来管理、谁来使用、怎么使用、谁来监管尚属法律空白。为破此题,省高院今年开启试点:巧用公益信托,委托公益基金会监管并使用资金,让公益诉讼与生态修复无缝衔接。截至目前,基金会已监督执行60多起公益诉讼案件的生态修复,涉及资金3000多万元。

呵护生态“颜值”,提升发展质量。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让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江西正执着前行,步履铿锵。

●案例启示

丽水“两山银行”量化的绿水青山可以市场交易

浙江丽水“两山银行”,实质上是促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相互转化的准公共服务平台,包括资源整合、价值评估、信息发布、交易撮合、信用服务等功能,其主要做法是:

一方面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以及农村宅基地、集体用地、农房等碎片化资源像银行存款一样分散式输入,经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后,最终以项目包的形式集中输出,完成市场供需对接,实现绿水青山端向金山银山端转化,进而做大金山银山;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修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加大投入和交易,实现金山银山端向绿水青山端的转化,进而做亮绿水青山。

量化的绿水青山可以实现市场交易。如今,丽水“两山银行”在促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效转化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确立了高质量绿色发展“新标尺”,还让老百姓捧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生态“金饭碗”。

●专家观点

四条途径探索江西绿色发展新模式

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谢花林

坚持绿色发展是江西最大的优势,应从四方面积极探索江西绿色发展新模式:

一是加大绿色环境保护力度。建立绿色空间协同治理机制,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工程、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流域水系以及水源区保护等各领域的保护手段,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严格管控。

二是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把绿色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形成大绿色产业体系;搭建一批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和绿色创业服务基地;整合专项资金,积极培植绿色工业做大做强。

三是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提高绿色建筑的普及程度;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无公害绿色产品种植,创建一批绿色消费示范点。

四是创新绿色政策运用手段。探索和完善流域、空气、森林、湿地、耕地等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财政支持绿色发展的支出体系,采用“拨改保”“拨改投”等方式提高绿色崛起中的财政支出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