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江西龙南:景村融合走好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路
旗袍主题的花漾年华民宿,温情主题的栖一树民宿,客家主题的逗一晚民宿……日前,记者走进江西省龙南市里仁镇正桂村,发现这里有着10家风格迥异的民宿,每家民宿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近年来,龙南市里仁镇坚持将村庄...
-
江西大余:红色名村展新颜 遍地种满“振兴花”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是红色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同时也是江西第一批省级红色名村。随着春节临近,这个红色村落也开始热闹起来了,当地举办“赏梅·迎春”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梅花、购年货、...
-
江西遂川:创新种养模式 经济收益倍增
2023年1月18日,天气晴好,江西省吉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遂川县雩田镇东皋村,双发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老总马文平穿着蓝色工装,正从羊圈走出来,兔年春节,他和妻子放弃回黑龙江过年,陪伴着心爱的山羊,青翠的...
-
江西瑞金: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从“模范武阳”到“红井圣地”,从“大柏地战斗”到“长征第一山”……隆冬时节,记者走马红色资源星罗棋布的江西瑞金,仿佛走进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近年来,江西省瑞金市以红色名村建设为抓手,深挖红色资源、...
-
江西德安: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
为破解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功能单一、条块分割现状,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把握省级重点文化体制改革基层观测点契机,以文塑旅、以文促产、以文优治,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旅游”新模式,实现文化赋...
-
江西赣州蓉江新区:草莓红日子火 农户喜获幸福果
近日,在江西赣州蓉江新区潭东草莓基地内,奶油草莓香气扑鼻,前来采摘的游客纷至沓来,孩子拽着家长的手,迫不及待地钻进温室大棚里,寻找鲜嫩可口的草莓。 46岁的曾凡龙和家人一起打理这片草莓基地,他主要...
-
江西丰城:挂面飘香满泉港 文化富民助振兴
近日,江西宜春丰城市泉港镇首届挂面文化节在西岸村顺利开幕。该镇12支参赛队伍欢聚一堂,切磋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少观众慕名而来。伴随着群众的欢呼声,主持人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做...
-
江西大余:科技助农正当时 乡村振兴添动力
高新技术赋能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在江西农业大学的科技力量帮扶下,持续推动“科技+农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今年木耳的品质跟去...
-
江西德安:菌菇产业喜分红 村民增收迎新年
近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爱民乡南山村村部,2022年菌菇分红大会正在火热进行中。村干部周凤龙认真的核对着分红名单,村民们则围坐在会议室,唠着家长里短,排队领取自己的工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
-
江西峡江: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桐林乡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香菇种植,不仅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渠道,还把小香菇做成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桐林乡发挥党总支引导、党员带头、能人带动作用,通过“党支...
-
江西樟树:钱“存”入沃土 基地储农资
俗话说:“吃罢腊八饭,就把年货办”。眼下在江西省广大农村,很多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正忙着购买肥料、农药、种苗等农资,把钱“存”入沃土,让土生金,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走进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店下镇枫...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
发布时间:2021/10/15 新闻 浏览:99
最近,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放的《秘境之眼》,将镜头锁定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麂,记录了黑麂在林间悠闲觅食嬉戏等场景,总时长1分40秒,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据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二级调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程松林介绍,黑麂被学术界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鹿科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级保护物种。自19世纪发现和命名以来,其分布地局限于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的40余个山区县,属于分布狭窄、种群量小、难以发现的物种。在保护区160平方千米、历时10余年的红外相机监测,采集到80余种野生动物的影像信息,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麂、黄腹角雉和白颈长尾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藏酋猴、黑熊、中华鬣羚、白鹇、毛冠鹿、黄喉貂、勺鸡、白眉山鹧鸪、草鸮。此次《秘境之眼》播放的黑麂活动画面,是该保护区近4年捕捉到的精彩镜头。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600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96.3%,是江西极罕见的原始状态森林的主要分布区域。山体高大,地势险峻,地形复杂,人迹罕见,保存了较好的天然森林植被,为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场所。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让保护区被专家学者誉为“植物的宝库”“鸟类的天堂”“昆虫的世界”“动物的乐园”“昆虫模式标本产地”“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钥匙”和“黄腹角雉的乐园”。2017年7月,武夷山边界调整项目在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审议通过。全球环境基金会委员和专家经过考察后,对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给予高度赞扬,并将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列入“GEF——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之一。
“截至2021年6月,保护区内记录有脊椎动物58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5种;记录无脊椎动物154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记录高等植物285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7种。”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范强勇介绍,保护区内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黄腹角雉、黑麂和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南方铁杉,因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意义,并称为“黄岗三宝”,把江西境内的北武夷山称为大自然的瑰宝,一点也不为过。
保护区建立之前没有人对这里的野生动物进行过调查,保护区建立初期也有部分大专院校毕业的具有专业技术的年轻人,做了很多技术工作,对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但是由于建区之初保护区主要以生产为主,科研工作由于专业人员少,设备落后,做调查经常是披星戴月,手拿“落伍”的工具,和冰冷的馒头咸菜,穿梭在武夷山的山山水水,有时在沟谷,有时在山脊,有时在丛林中。衣服时干时湿,又有冷得刺骨的山风相伴,有蚊蝇和蚂蟥的相随,甚至会受到“隐形杀手”蛇类的威胁,劳累困顿时就依树兜而憩。没有交通工具,就靠两只脚丈量保护区的每一片土地,对每一个物种进行调查,工作效率相对较慢。
1992年在北京“中国自然保护区优先领域研讨会”上与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共同被评为中国40个具有国际保护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之一,1995年又被共同列为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示范保护区,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影响,同期保护区又陆续分配了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跟随邀请来的省内外专家为保护区的科研人员进行指导、讲学和实地考察。保护区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在跟专家学的过程中增长了不少的专业知识,也增强了业务能力。为后期保护区国家级建设工作也打好了一定的基础,通过20年的努力以及调查采集的标本和调查资料、文献记载,在2002年晋升国家级保护区时,整理出保护区脊椎动物有418种。
凡是到保护区研究黄腹角雉的专家、学者,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拜访保护区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二级调研员——程松林,因为程松林自2004年起,便对保护区内的黄腹角雉开展了研究。
说起黄腹角雉,平静寡言的程松林就立即展现出睿智精炼的一面,他告诉记者,武夷山是闻名于世的生物资源宝库。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局限,保护区自1982年组建到2003年的二十多年,区内资源调查研究完全依托高校(研究机构),保护区人员只是在野外调查时起到向导作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保护区技术人员没有撰写发表过1篇论文;研究领域也主要集中在植物和昆虫,脊椎动物资源状况和研究这块属于空白。2004年,年届不惑、医学生出身的他,义无反顾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进发。
经过两年的努力,江西武夷山黄腹角雉种群的发现,引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雉类协会前主席、世界鸟类学研究著名专家郑光美先生的高度关注。2006年郑院士与台湾“中研院”生物多样性中心刘小如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正旺、张雁云教授一同到保护区实地考察后,郑院士盛赞保护区是:生物资源宝库,黄腹角雉乐园。
经过15年的跟踪监测和研究,终于确立了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是中国特有濒危雉类——黄腹角雉最大种群保存地,是目前已知黄腹角雉适宜栖息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目前国内50多个黄腹角雉地理种群中,完成了全生命史生物生态学系统研究的2个种群之一。2016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雉类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授予武夷山等7个自然保护区“中国濒危雉类研究基地”称号,这是国家级专业学术团体对武夷山保护区科研监测成就的最高褒奖。2019年,武夷山保护区因在黄腹角雉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入选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7部门联合开展的“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十佳”,工作成就和经验被收入《中观自然》一书,其英文版将作为今年10月份在云南昆明召开的“世界《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资料之一,向世界介绍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就。程松林还自豪地向记者说道,“武夷山保存了世界上最健康的黄腹角雉种群,黄腹角雉成就了武夷山的国际影响和地位。”
保护区科研管理科科长程林回忆起当初刚来到武夷山保护区参加野外调查时发生的“趣事”,在1999年与保护科同事共同参加保护区“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第三次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时,有一次大家正在猪母坑的调查样地内边走边观察,走在最前面的同事突然定在原地保持走路姿势不动,也不说话了,后面同行的8个同事正好奇呢,然后就听到在两米远距离处发出一声闷吼,大家马上意识到是黑熊在叫,然后本能反应是一动不动,一个个吓得头上流下了豆大的汗珠,因为双方距离太近了,好在中间生长了一排箭竹遮挡了一下,黑熊正在掰着竹子吃得津津有味,突然看到一群人出现(因为野外调查人员服装都是迷彩服,又没有大声喧哗)可能也吓到了,但是它发现这些人站那里不动,没有攻击它的意思,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十多分钟,最后黑熊才扭头朝着深山里跑去,等黑熊走远听不到树林里的声音时,同事们才反应过来,大家刚刚“定住”这么久,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脸上也才慢慢有了血色。
2019年春天,记者曾经去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访,当地干部职工告诉我,黑熊经常晚上出没,把当地群众放养的蜜蜂木箱子全砸了,把蜂蜜给偷吃了。当地养蜂人只好把蜂箱置放在高高的岩石中去,免遭祸害。
以前做科研调查、上山巡护,大家都是摸索着走山路,不管遇到什么动物都只能靠自己随机应变,时刻要保持集中精神,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自从2009年开始,保护区采用红外线照相技术加强了对大中型兽类的监测调查,在保护区范围内布设60台红外相机,其中有28台机位发现了黑熊出没,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就能大概率地估算黑熊的活动范围,这样大家再出野外的时候就会尽量多注意有黑熊出没。保护区今年64岁的退休职工刘进兴告诉记者。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至今,通过保护动植物宣传教育,以及法律的颁发,人们对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也已形成。所以现在保护区里的野生动物经常会到居民区来“逛逛”,常客就是黑熊。由于这里的居民有养蜂的习惯,武夷山的环境适合养蜂,而且蜜蜂是通过采集山里的百种花来产蜜,产出的蜜很是香甜,导致这些“好吃熊”冒险来偷蜜吃。最开始它们只是偷吃山上的蜂蜜,慢慢地试探着到居民区来偷吃。曾经在保护区海拔1000多米桐木关关卡坚守的李红聊起了他的所见,因为桐木关是江西福建两省交界处,关卡24小时都有过路车辆,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登记,所以晚上熬夜是家常便饭。在2017年8月的一个晚上凌晨1点多,同事邹志安正在值班,突然听到外面有很大响动,出于警惕他马上拿起手电筒跑到屋外,循着声音照过去,就看到一只黑熊正在大口大口地吃蜜,看到灯光,扔下蜂箱就跑掉了。邹志安自己也吓了一大跳,这还是他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真正的黑熊,第二天天亮后大家就在“案发现场”围观,一些老同志就说:“以前黑熊基本不敢到山下来,现在大家都在保护动物,它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我们也是无奈,特意将蜂箱放置到那么高的房顶,它都会爬梯子上去偷吃,现在我们要和黑熊抢食吃喽。”
不仅桐木关黑熊的发现频率较高,在海拔900米左右的叶家厂生活区也时有黑熊偷蜂蜜的事件发生。但是这种现象对于工作生活在保护区的人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大家已经习惯了经常和黑熊“玩抢蜂蜜的游戏”。不只是黑熊,别的动物比如小麂也是叶家厂保护区管理站的常客。它时不时地就会跑到工作人员的住宅区穿越下马路,跑得极快像“风一样的青年”。今年7月份的一个傍晚,保护区的几位职工正准备饭后散步,刚走到篮球场边上,就看到旁边茶叶地里有一只小麂,正悠闲地觅食呢,大家马上驻足拍下了这个可爱精灵玩耍觅食的视频。
“宣教馆里展示了保护区40年来取得的成就,以黑麂为例,黑麂模式产地是浙江省宁波市,1981年至2010年间,国内一直没有发现新分布地,2011年我区拍摄到了2只黑麂活动的照片,这是20年来首次发现黑麂新增分布地。”范强勇说,保护区先后与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成为科研实习基地,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监测、迁徙物种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科研工作。
正是由于一代一代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干部职工40年如一日的坚守、保护、监测,才使得江西武夷山的动物种群不断增加,保护区的科研工作由最初的请进来、跟着学,到2002年以后的自主开展监测调查,通过40年的风雨历程,不懈努力,科研人员完成了保护区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淡水鱼类等脊椎动物所有类群的资源调查。奠定了以中国特有濒危雉类黄腹角雉、中国特有濒危兽类黑麂和中国特有孑遗植物南方铁杉为代表的“黄岗三宝”,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突出地位。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够发挥技术人员优势的科研监测道路;使保护区的科研监测水平和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现在已查明的脊椎动物有581种,其中哺乳类95种,鸟类335种,爬行类63种,两栖类33种,鱼类55种。无脊椎动物有154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75种。在这些物种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黄腹角雉、黑麂和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南方铁杉被称为“黄岗三宝”,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