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innovatio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创新 > 未来,因你而来!——感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青春风暴

乡村振兴

江西上高:乡村旅游刮起“治愈风” 江西上高:乡村旅游刮起“治愈风”

近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镇渡乡,总能看到不少游人,他们或坐在河边垂钓、野餐,来上当下最时兴的“围...

  • 江西龙南:景村融合走好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路

    旗袍主题的花漾年华民宿,温情主题的栖一树民宿,客家主题的逗一晚民宿……日前,记者走进江西省龙南市里仁镇正桂村,发现这里有着10家风格迥异的民宿,每家民宿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近年来,龙南市里仁镇坚持将村庄...

  • 江西大余:红色名村展新颜 遍地种满“振兴花”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是红色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同时也是江西第一批省级红色名村。随着春节临近,这个红色村落也开始热闹起来了,当地举办“赏梅·迎春”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梅花、购年货、...

  • 江西遂川:创新种养模式 经济收益倍增

    2023年1月18日,天气晴好,江西省吉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遂川县雩田镇东皋村,双发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老总马文平穿着蓝色工装,正从羊圈走出来,兔年春节,他和妻子放弃回黑龙江过年,陪伴着心爱的山羊,青翠的...

  • 江西瑞金: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从“模范武阳”到“红井圣地”,从“大柏地战斗”到“长征第一山”……隆冬时节,记者走马红色资源星罗棋布的江西瑞金,仿佛走进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近年来,江西省瑞金市以红色名村建设为抓手,深挖红色资源、...

  • 江西德安: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

    为破解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功能单一、条块分割现状,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把握省级重点文化体制改革基层观测点契机,以文塑旅、以文促产、以文优治,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旅游”新模式,实现文化赋...

  • 江西赣州蓉江新区:草莓红日子火 农户喜获幸福果

    近日,在江西赣州蓉江新区潭东草莓基地内,奶油草莓香气扑鼻,前来采摘的游客纷至沓来,孩子拽着家长的手,迫不及待地钻进温室大棚里,寻找鲜嫩可口的草莓。 46岁的曾凡龙和家人一起打理这片草莓基地,他主要...

  • 江西丰城:挂面飘香满泉港 文化富民助振兴

    近日,江西宜春丰城市泉港镇首届挂面文化节在西岸村顺利开幕。该镇12支参赛队伍欢聚一堂,切磋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少观众慕名而来。伴随着群众的欢呼声,主持人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做...

  • 江西大余:科技助农正当时 乡村振兴添动力

    高新技术赋能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在江西农业大学的科技力量帮扶下,持续推动“科技+农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今年木耳的品质跟去...

  • 江西德安:菌菇产业喜分红 村民增收迎新年

    近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爱民乡南山村村部,2022年菌菇分红大会正在火热进行中。村干部周凤龙认真的核对着分红名单,村民们则围坐在会议室,唠着家长里短,排队领取自己的工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

  • 江西峡江: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桐林乡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香菇种植,不仅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渠道,还把小香菇做成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桐林乡发挥党总支引导、党员带头、能人带动作用,通过“党支...

  • 江西樟树:钱“存”入沃土 基地储农资

    俗话说:“吃罢腊八饭,就把年货办”。眼下在江西省广大农村,很多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正忙着购买肥料、农药、种苗等农资,把钱“存”入沃土,让土生金,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走进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店下镇枫...

未来,因你而来!——感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青春风暴

发布时间:2021/10/29 创新 浏览:73

大学生,创意喷涌的青年;互联网,无限可能的世界;创新创业,挑战与机遇的探索。三者合璧,掀起了一场创意无限、魅力无穷的青春风暴。10月中旬,在赣江之滨、滕王阁下的南昌大学,举行了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1085个项目在线上线下同场竞技。赛后,江西日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中国美院、南昌大学、江西师大四支金奖团队,从人工智能、艺术科技、生态治理、文创设计方面分享他们的创新成果、创业感悟,以激发广大青年的创新灵感、创造动能、创业勇气。——编者

智能仿生手的刚与柔

南昌的深秋,多股冷空气组团来袭,傍晚时分,街面略显冷清。来自清华大学的陈威廉同学,带着好奇与激动,骑着共享单车,踏上八一大桥,远眺古韵悠悠的滕王阁,领略了静谧而柔美的赣江。他告诉记者:“在南昌比赛的这些日子,让我对刚柔之美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与他的专铸科技团队,在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为南昌献上了一场特别的刚柔相济之美。

专铸科技团队设计的智能仿生手,就是通过采集残疾人残肢肌肉上的肌电信号,进而识别残疾人意图来控制智能仿生手。这需要残疾人不断训练,提高控制肌肉的准确度。目前,专铸科技团队根据最优化运动学算法,提高了智能仿生手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健壮性)。

“最为关键的是,市场上没有一款智能仿生手能达到人手刚柔并济的结构与功能。”陈威廉说,团队从这个角度出发,设计了全球首款手部双线性驱动增力结构,结合关节处的柔性特性,利用磁性的缓力特点,通过机械力反馈,让智能仿生手在柔性和刚性间自由切换。这意味着,智能仿生手通过软硬件的更新迭代,既能提举重物,又可弹奏钢琴,还可根据物体性状进行适应性抓取。目前,团队已完成初代智能仿生手的设计,并开始第二代的研发。

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国内外动辄数十万一台的智能仿生手,专铸科技团队举起了“以智助残”的旗帜。他们采用3D打印、AI等新兴设计制造及传感技术,解决了传统智能仿生手的技术壁垒,搭配高效的定制流程和网购商业模式,降低了智能仿生手的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肢残人可以体验手随心动的驾驭感。因此,这一项目在总决赛上斩获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金奖。

抢占前沿的科技项目,却被专铸科技团队赋予了扶弱助残的民生温度。诞生仅两年多的团队,令人感动而惊讶,团队平均年龄仅20岁,五人都是清华大学本科生。

创意,缘于一次创新创业的综合课。AIE爱意公益俱乐部联合创始人、哲学系的林钲淘提出“以智助残”的想法,得到机械工程系陈威廉、计算机科技与技术系王冠、生命科学实验班谢龙芯、经济管理学院卢玉婷的积极响应。

他们结合各自在机械工程、算法、神经医学等方面的研究,独立选题,自主研发,共同创新。团队并未借助导师已有成果,却做出了第一代智能仿生手。

谈起这次缘聚,陈威廉回忆了一段经历。14岁那年,他与著名残疾人演说家尼克·胡哲先生共进晚餐时,天生没有双臂、双腿的尼克先生玩笑道:“威廉,如果你想当发明家,那你就给我造出手来呗!”虽是玩笑,却让他更加坚定了玩转机械的想法。

上小学时,为了帮老师制作物理教具——无摩擦力小车,他制作了一款风动滑轨小车,不仅有遥控功能,滑行效果也超出想象。读中学时,他已在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实习,独立设计了一款搬运分拣机器人,并参与机甲大师赛测试研发。

从小学至今,陈威廉曾多次参加国际赛事,硕果累累。这些年,面对智能仿生义肢,他有了前所未有的笃定。他和团队将专注康复及服务残疾人群的智能化生活用品、专业康复器材,比如高位截瘫患者的智能轮椅,视障人士的智能导航系统等等。

从南昌获奖返回学校的专铸科技团队,得到多家资本的青睐,各种合作应接不暇。尽管如此,他们仍继续沉淀下来,与清华长庚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钻研和积累基础数据,为残疾人创造出更多好产品。

非遗夏布绣的青春范

夏布绣源于北宋,兴于中国夏布之乡江西新余。区别于其他绣种的绚丽多彩,夏布绣以古朴拙趣的风格独树一帜。虽然夏布绣享誉在外,但夏布绣行业因设计老套、工艺守旧等因素,面临多重挑战。

如何让非遗成为有底蕴的新风尚?在国家级非遗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看来,青年群体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我们非常重视青年群体,特别是高校师生对非遗技艺的赋能。他们带来的好创意、新技术、新方式,让‘年迈’的非遗技艺更年轻了!”

在江西师大,就有这样一群年轻人,用匠心独运的设计让夏布绣青春焕发。今年10月,他们主持参与的项目《夏绣——国内首创设计驱动型文化创意企业》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初创组金奖。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肩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以针为笔,以线代墨,让夏布绣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让世界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项目负责人、江西师大美术学院产品设计系研三学生董清雯虽然年纪轻轻,但她对夏布绣的执着、对设计的坚持,历经时间的考验和沉淀。得益于学校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她带领团队斩获了德国iF设计奖等百余个奖项,在设计领域和创新创业赛场上不断“升级”。

与梦想在一起的人是无畏的。如何让夏布绣与时代融合、与生活结合、与市场契合?对于这个命题的探究,董清雯的行动并非始于这次比赛。早在2019年,她就与其他两位联合创始人成立公司,致力于用设计让非遗回归大众生活。

回归,意味着焕发新生活力。在此过程中,创新必不可少。对董清雯和其他团队成员来说,创新是一种积累。要想拨开岁月的雾纱,捕捉夏布绣之美,必须先学会与时光对话。那段在新余夏布绣博物馆里对万余件藏品进行整理并梳理文献研究的经历,被他们反复提及。“博物馆里万余件藏品是具象理解非遗符号的‘钥匙’,很多造型和图案都可以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形成了业内首个电子设计资源库,挖掘潜在IP超1000个,输出设计草图3000余张。”诚如董清雯所说,公司推出的夏布绣产品闪烁着非遗元素。比如,“小有仙气”夏布绣背包,运用传统民俗文化中贴布绣、百家被、长命锁等元素,表达美好寓意;“小日子”沙发灯具系列,在传统夏布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猫和竹,夏布与木材相映衬,简约中透露着诗意。

不仅是设计创新,团队在制作工艺上也在寻求突破。夏布绣,极考验因材施艺。团队针对夏布的粗犷肌理,创新出芝麻针、层叠针、浮雕针、通透乱针、透底虚实针、一绒两色针六大夏布刺绣针法。除了手工刺绣,还引入机绣、墨染两大机械化工艺。

这群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年轻人,头脑里充满着奇思妙想。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所学,用青春力量唤醒夏布绣千年之美。比如产品布局,就充分考虑购买人群对夏布绣的认知程度,分为机绣系列、墨染系列、轻手工系列及精手工系列,共计四大类248种。

一步一个脚印,创新创业路上,董清雯和小伙伴们愈发坚定最初的梦想。她清楚地记得,自今年年初到大赛闭幕,团队前前后后接受了近50位专家老师的指导。“一路过关斩将,得到肯定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冷水’。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不断成长,项目不断完善。煎熬过后,我们更加看清了自己的内心。”董清雯直言,创新创业既需要激情,更需要冷静。她和团队成员将以这次比赛成绩为新的起点,继续围绕“夏绣”品牌,在IP化、多元化、数字化、国际化四方面开拓新的增长点。比如,在多元化上,通过跨界餐饮、美妆等行业来拓展应用场景;在国际化上,准备通过境外电商拓展海外市场,向世界讲好夏布绣故事。

虚拟数字人的奇妙未来

随着实验性音乐响起,一个虚拟数字人慢慢站立起来,冲破巨大的电子屏幕,紧接着,屏幕上不断变幻出现大脑、钢筋森林、宇宙、极光、人类……在这个亦真亦幻的场景中,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边界已然消失,只留给观众超越想象的震撼。

这是中国美术学院“空介—虚拟数字人物IP的多场景应用”项目中的一个应用展示。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该项目不但获得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金奖,还荣获大赛最佳创意奖这一单项奖。

虚拟数字人是什么?虚拟数字人可以做什么?

“虚拟数字人是‘元宇宙Metaverse’的主体,我们相信它将不仅是情感连接的记忆点,也将是数字文化消费的‘关键入口’。”项目负责人吴建斌,是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景观装置专业的大四学生,“景观装置艺术专业其中一个学习方向,是关于作品与场域和人的关系,在课程中经常会运用到数字化技术,当人结合数字化技术,虚拟数字人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他看准了数字媒体时代虚拟产业前景广阔的机遇,将专业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让艺术与科技碰撞出未来的火花。

今年3月,吴建斌组建了一支由开放媒体、影视编导、艺术工程与科技、综合设计等多个专业同学组成的创意科技团队,共同开发高质量智能虚拟数字人应用的各项核心技术,为重大文化产业活动、时尚潮流文化活动及元宇宙下的虚拟替身提供技术和方案,用艺术与科技手段探寻虚拟和现实的边界。短短六个多月,团队已承接教育部、文旅部等大型项目12个,销售收入突破百万元。

吴建斌认为,创新很不容易,需要不断积累和磨砺,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他加重语气地说:“幸运的是,我还很年轻,有资本去试错,而创业本身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来自福建省莆田市的吴建斌,受家庭熏陶高中阶段就开始创业,现在是一名有着7年跨领域创业经历的连续创业者,涉及市场零售、新媒体运营、项目管理等。“父母从小培养我学习艺术,是希望我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看这个世界,这也是我们项目的独特之处,我们想通过艺术创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这次获得大赛金奖和单项奖,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他早已计划好,把这次大赛的奖金捐给学校设立奖学金,鼓励更多学弟学妹投入创新创业的大潮。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这是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作品中的一句话,也代表着吴建斌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和展望。“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引领创新创业的同时,将这些分布变得更均衡。”吴建斌说。

珍珠蚌里的生态经济

珍珠蚌+鲢鱼、珍珠蚌+鳙鱼、珍珠蚌+甲鱼……这可不是什么美食菜谱,而是南昌大学“珍蚌珍美——生态治水新模式,乡村振兴新动力”项目的治水模式。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该项目夺得创意组金奖。

清澈见底的鱼缸内,珍珠蚌和各种鱼类和谐相处,这项生态治水技术吸引了众多参展人员的关注;一旁的展台上,色泽光亮、精美时尚的各式珍珠饰品更是吸“睛”无数。

一蚌两用,这是一个既美丽又净水的项目。

项目能以鱼肥水、以水生藻、以藻养蚌,珍珠蚌吃掉污染水质的藻类等微生物,水生物种和珍珠蚌构成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用生态的方式来治理生态,让水更清、河更美。投放到污染水源内的珍珠蚌,还能产出珠圆玉润、光芒闪耀的珍珠。小小一只蚌,既净化水质又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可别小看项目团队所选用的珍珠蚌,它是整个项目技术的核心——国家水产新品种-池蝶蚌“鄱珠1号”。

“鄱珠1号是团队自主培育的国家水产新品种,它可是名副其实的产珠大王。”项目团队教师胡蓓娟告诉记者,池蝶蚌原产日本,学校技术团队将其引进后,用20年的接续技术攻关,培育出了这种病害少、滤水效率高、产珠品质优的“鄱珠1号”。团队不但培育出新品种,还有2项技术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并且申请了多项专利。因为有长达20年水质治理的资料、数据和经验,团队还开发了一套AI系统,能有效预测水体的富氧变化。“我们不但能治理水,还能根据不同情况下的水体,量身定制生态治理方案,用新的理念防治水质污染。”话语里充满着自豪感。

20年来,一批批教师、学生加入这个项目团队,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与活力,攻克了一个个科技难关。年轻的队员在老师的带领下,长年扎根乡村,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培训、解决农户的各种养殖问题,团队足迹遍布江西、重庆、天津等省市,助力南丰县、万年县、都昌县成为产业特色县。项目一头连着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一头连着项目培育和成果,虽然非常辛苦,但是队员们却乐在其中,享受科研成果转化为助农兴农技术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一直活力满满、冲劲十足。

如今,项目在全国已累计推广30万亩,覆盖5个省份2个直辖市;项目治理水域总面积超过1万亩,建立了5个项目示范基地,带动就业6000余人。

“创新和创业有机不可分,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就需要靠创业来实现。”队员邱惠敏说,今年8月,团队成立了江西鄱珠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开始运营,她更能体会到科研、创新的意义所在。

“在获得金奖后,我们还会继续努力,不断深入研究,将更多的创新成果推向祖国广袤的大地,继续这份美丽的事业。”采访即将结束时,这群年轻人异口同声说出了他们的心声——“美丽乡村中国行,珍蚌珍美永不停!”